昨天下午,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在姜堰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大会会场。(顾祥忠/摄)
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大会上讲话。(顾祥忠/摄)
2016年主要成绩
预计全年GDP突破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突破1000亿元。预计全年GDP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同口径增长6),居民收入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35.1。
2017年总体思路
坚持“三个不变”,做到“四个转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要重点稳住经济运行、稳住物价水平、稳住市场预期、稳住社会大局,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进”是目的、是指向,要突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修复传统动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推动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有新的进步。要紧紧抓住稳定大局、不断进取这个根本点,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把“稳”的基础打得更牢,把“进”的势头保持和发展好。
聚力创新10条
围绕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猛发力;围绕推进离岸孵化猛发力;围绕高新区建设猛发力;围绕创新平台提升完善猛发力;围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猛发力;围绕人才集聚和层次提升猛发力;围绕产业基金引导猛发力;围绕生产率主导的优质项目猛发力;围绕“四换”并进猛发力;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猛发力。
聚焦富民10条
聚焦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聚焦推进全民创业,提高经营性收入;聚焦拓宽增收渠道,扩大财产性收入;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聚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拧紧社会保障安全阀;聚焦化工行业转型发展,推进化工企业两年集中整治行动;聚焦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聚焦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两高铁、两通道”建设;聚焦生态建设工程化推进,扎实抓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聚焦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昨天下午,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在姜堰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6年工作,研究部署2017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切实加快“四个名城”建设,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蓝绍敏作题为《全力打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主攻仗,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进》的工作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史立军作小结讲话并部署当前工作。卢佩民、张国梁、陆春云、汤成快、李国强、常胜梅、张余松、李伟在主席台就座。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
蓝绍敏在讲话中说,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大突破,不仅有效应对了诸多困难挑战,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而且积蓄了发展后劲,开创了发展新局面。“四件大事”: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工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举办建市20周年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四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争取国家战略机遇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工作的品牌效应实现重大突破;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蓝绍敏指出,明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更高定位谋划新一年工作。明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三个不变”,做到“四个转变”。“三个不变”:就是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和建设“四个名城”的战略目标不变,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变,坚持“四个长期”“三个不相信”新时期泰州精神、保持干事创业的昂扬精气神不变。“四个转变”:真正转到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来,真正转到“两聚一高”发展的大布局上来,真正转到有转型与创新含金量的发展上来,真正转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更高要求上来。强调“三个不变”和“四个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稳定大局、不断进取这个根本点,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把“稳”的基础打得更牢,把“进”的势头保持和发展好。
蓝绍敏指出,要突出重点猛发力,打造聚力创新“杀手锏”。当今的泰州,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抓创新,(下转02版)
(上接01版)用开放的视野抓创新,用市场的手段抓创新,既抓科技创新又抓全面创新,既要创新指标更要创新成果,既隆起创新高原又突破创新高峰,加快由创新追随者向创新领跑者转变,由破茧成蝶的“蓄势期”向成果丰硕的“优势期”转变,用创新定义“泰州力量”,用创新提升“泰州品质”,用创新作出“泰州贡献”,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创新之路。“猛发力”不是平均用力,要把创新发力点对得更准;不是蜻蜓点水,要把创新力量调得更强;不是仅靠政府发力,要把创新热潮掀得更高。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创新的自觉践行者、创新生态的营造者、创新的坚定支持者,让泰州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富成功机会的创新热土。
蓝绍敏强调,重点要抓好10个方面工作:围绕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猛发力,在培育国际影响力强的研发机构、形成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进入全球技术创新百强企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推进离岸孵化猛发力,让创新服务向市外拓展,让创新孵化向源头延伸,让创新成果向泰州集聚;围绕高新区建设猛发力,一手抓开发区转型,一手抓高新区创建;围绕创新平台提升完善猛发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浓度;围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猛发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围绕人才集聚和层次提升猛发力,涌现出更多的“创二代”、“创业代”、“创新代”,成为支撑泰州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围绕产业基金引导猛发力,加大产业基金组建运行力度,引导撬动更多资金要素向产业集中、向创新聚力;围绕生产率主导的优质项目猛发力,通过招商力量的整合优化来促进落户项目质量的提升,通过狠抓项目的竣工达产来促进开工项目早出效益;围绕“四换”并进猛发力,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猛发力,切实发挥改革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不断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
蓝绍敏指出,要围绕问题补短板,打好聚焦富民“组合拳”。总的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一个导向、聚焦两大方面、致力三大目标、解决四大痛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坚持一个导向,就是坚持民生优先的导向,真正使我们所做的事更加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点赞。聚焦两大方面,就是一方面要找准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点,切实解决好居民收入“口袋”鼓起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找准群众对小康生活的关切点,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民生诉求问题。致力三大目标,就是“增速领先、发展同步、明显快于”三大目标,即居民收入增幅在全省领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居民收入与GDP增长要确保同步并力争快于GDP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解决四大“痛点”,就是下真功夫,把生态环境诉求、出行难、绿量少、老城区基础设施和棚户区积累性矛盾多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好,同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彰显泰州的发展“温度”和幸福“质感”。
蓝绍敏强调,要聚焦提升就业质量,通过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本地企业产销配套率,就业技能适用性,在扩大企业利润空间、提高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工资性收入。要聚焦推进全民创业,把创业富民这个“最大潜力”研究透、挖掘好、释放出来,着力形成“想创业者能创业、会创业者创成业、善创业者创大业”的生动格局,提高经营性收入。要聚焦拓宽增收渠道,重点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经济中扩大财产性收入。要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打好脱贫攻坚战。要聚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夯实覆盖城乡居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拧紧社会保障安全阀。要聚焦化工行业转型发展,推进化工企业两年集中整治行动,以化工行业转型发展上“伤筋动骨”,实现我市环境保护、安全发展的“脱胎换骨”。要聚焦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一方面制定实施好新一轮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确保城市建设不断线、有节奏、迈稳步;另一方面解决好老百姓对中心城市建设呼声最强烈的“交通堵”、“停车难”、“绿量少”、棚户区改造等“痛点”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聚焦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明年全力争取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同步推进江阴靖江第二过江通道建设,北沿江高铁、泰常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要聚焦生态建设工程化推进,扎实抓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齐头并进。要聚焦优化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平安泰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