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10-12
原标题::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在创业板上市之上市保荐书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在创业板上市
上市保荐书
深圳证券交易所:
作为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保荐代表人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严格按照依法制定的业务规则和行业自律规范出具上市保荐书,并保证所出具文件真实、准确、完整。
如无特别说明,本上市保荐书中的释义与《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的释义一致。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行人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概况
发行人名称: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南京市建邺区创意路88号
设立日期:2004年1月17日
注册资本:14,560万元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左都美
联系方式:025-84780620
经营范围: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调查、评估与监测服务;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工程勘察;交通工程检测、监测;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各类广告(许可证经营项目除外);测绘产品检测;地基基础检测;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变形观测、岩土测试;管道腐蚀检测;测绘仪器销售、维修;国土空间规划服务;风景园林、道路交通和市政工程设计与咨询;岩土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咨询;规划设计、咨询;石油勘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实施、修复项目监理、修复验收、分析检测;排水防涝设施检测;管道内窥镜检测及管网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地籍检测;地下管线探测;排水管道(内窥镜、CCTV)检测、清疏、修复、养护;排水设施检测;水质检测;测绘与地理信息咨询服务;物业管理;停车场管理服务;地图零售;其他印刷品印刷。(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环保咨询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二)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
1、发行人主营业务
发行人作为专业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系利用时空信息的现代专业测勘方法、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为建设工程、城市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空间位置信息的行业应用提供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处理、集成服务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服务。
2、发行人核心技术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时空信息的现代专业测勘方法、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二是基于建设工程、城市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空间位置信息的行业应用产品技术,此类技术通常为现代测勘测绘技术与ICT技术、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技术。
公司核心技术初始来源均为自主研发取得,所涉及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其他未公开的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所有权均归公司所有。公司现阶段核心技术主要如下:
(1)时空信息的现代专业测勘方法、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作为测勘测绘业务具有长期历史积淀的现代测勘测绘企业,公司长期积极探索由传统测勘,经过数字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发展路径,针对各行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实时化信息采集为特征,形成了面向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地图编制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等多专业的测勘测绘技术体系。主要基础技术包括对象化数据采集与管理、地图符号化数据表现技术,遥感数据的定向、拼接、融合、匀色、测图等处理技术,多源数据整合与地理信息管理等,已成功应用于基础测绘、污染源调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地下管线普查与跟踪测量等公司各类业务层面。
经过长期技术升级研发,公司也在部分专业形成了自身的技术特色,主要如下:
核心技术名称技术简介技术
来源关键技术应用情况数字地图编制技术公司积极探索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转型过程中,地图产
品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适应新形势下客户对地图产品的需
求,在地图应用的专题性、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集艺术与技术一体的新型地图产品。自主
研发??多形式数字地图制图技术;
??一种中英文洲际陆海地貌图的制图方法;
??共形成2项发明专利。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城
市行业地图制作、城市地
图集编制等。历年来服务
的城市数量超过50家。产
品多次获得国家测绘部门
地图制作的金、银奖项,
形成了公司独特的核心地
图制作技术。城市形变的雷达遥
感监测与建构筑物
安全风险智能识别
技术InSAR技术以其高精度、覆盖周期短、全天时、全天候等特
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安全管理中。公司积极跟踪该技
术并建立专门研究室,购置了南京市主城区连续10年的高
分辨率COSMO-SkyMed图像数据,积极探索该技术在城市
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南京市河西地区沉降监测等
项目开展,正逐步形成该技术的创新产品。自主
研发??高分辨率SAR影像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处理
策略;
??城市局部区域的大气延迟校正方法;
??高分SAR影像的分布式散射体相位优化方法。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
京市河西沉降、南京市长
江漫滩地质灾害监测、粤
港澳大湾区典型区域水上
监测与评估、地铁沿线沉
降监测等多个项目中。项
目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
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
奖、2019年度江苏省测绘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等奖项。基于手持移动设备
的城市地下管线采
集更新、增强现实展
示技术公司研究了基于Android系统手持设备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数
据采集与动态更新,利用先进的增强现实表现技术进行实地
位置地下管线的直观展现,实现了地下管线项目工程管理。
图层控制、地图操作、数据编辑、数据统计与数据通讯等功
能在手持设备上的集成,同时整合实时视频、管线表现和设
备姿态判断,实现面向地下管线的增强现实效果。该项目形
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等成果。自主
研发??移动设备摄像头实施数据的接入;蓝牙4.0接口接
入技术与RTK设备的接入;RTK设备与CORS系统的对
接;当前位置管线的读取;管线的二、三维表达;移动终
端陀螺仪、重力感应器的对接;获取设备方向和俯仰角,
根据方向动态获取管线数据并表现;
??基于Android与移动GIS技术,实现手持端设备的
管线管理功能。技术成果应用于城市地下
管线的采集更新和直观展
现。城市资产激光扫描
数字化建模技术与
应用公司结合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对自然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等
精细化管理需求,采用激光扫描、无人船多波束等数据采集技
术,对园林绿化,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地铁台站、地铁轨
道、管涵等资产进行定位、定量、建模、建数据库。该项目
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自主
研发??基于机载和车载激光的行道树数字化与建模技术;
??基于架站和便携激光的地下空间数字化与建模技
术;
??基于机载和无人船多波束的数字地表和水下地形模
型构建技术。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智慧园
林、智慧水务等精细化管
理建设项目中,获得江苏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
省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
奖。核心技术名称技术简介技术
来源关键技术应用情况复杂地质精细化勘
察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地质工
程建设问题。针对不同的复杂地质工程应用场景,依托于勘
察数据底座和勘察技术积累,通过综合物探、钻探、原位测
试、水文试验、室内试验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集成,实现
精细化勘察技术。技术
集成??“综合物探 钻探”复杂地质探测、数据处理、反分
析、参数提取技术;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应用技术;
??室内、原位、水文试验技术。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
京地铁、市政、房建、地
灾、工程突发事故应急处
置等多个项目中。复杂地质和环境条
件下的深基坑工程
支护技术基于工程地质、项目规模和周边环境的充分调查与研究,运
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技术,研究基坑工程对环境作
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并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研究,确定安全
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支护结构方案,形成了成套的
设计产品。自主
研发??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技术;
??复杂结构设计技术;
??地下水作用控制技术。技术成果已应用于200多
项工程实践。结合地理信息技术
的城市洪涝时空模
拟系统综合借鉴地理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
以时空数据模型、数据组织与管理、数字地形分析等GIS技
术为研究工具,结合城市内涝模型进行整合,研发城市洪涝
时空模拟系统(Spatial-temporalurbanfloodsimulation,
SUFS)。SUFS模型以水动力学模型为核心,结合GIS空间
数据组织管理能力,可方便地对城市洪涝模拟所需的多源异
构数据进行组织与管理、建模与模拟,并提供对模拟结果的
分析利用功能自主
研发??基于雷达数据的降雨预测、积淹点分析、雨洪模拟。
防汛调度预案优化等技术。技术成果应用于智慧排水
项目,用于积淹点分析。
雨洪模拟、防汛调度等工
作。轨道交通结构智能
监测与安全评估关
键技术基于多元测量传感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线通讯、物联
网、云计算、神经网络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数据采集。
无线传输、数据处理、成果发布、安全评估、预警预报等过
程的高度智能化,构建了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实时安全监测信
息管理平台,可实时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精度地铁、高铁结构
变形监测成果,并对地铁、高铁结构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建
设期与运营期地铁、高铁的结构安全,并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避